延安查找“短板干部”,有何启示?
◆ “短板干部”主要呈现的问题:①“推一下转一下”;②抓工作不在点上;③作风不实;④方法不当
◆ 找“短板”后,因人施策“补短板”,进行帮扶,对不见成效的干部予以免职
◆ 被免职干部并没有“一下了之”,在新岗位上有起色,有被重新使用的机会
◆ 为干部“能上能下”提供启示
作为陕西省委组织部选拔到地方任职的后备干部,张铁民(化名)到延安某县任政府副职已满5年,分管旅游、招商等工作。任职至今,该县的3A级景区从无到有,游客数量从5年前的数万人次增长到去年的近百万人次,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县,正在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和旅游胜地。
正因为有了这些成绩,当“短板干部”的一盆冷水浇下来时,张铁民深感意外,甚至为此寝食难安。
“平心而论,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旅游和招商引资的同时,我对分管的其他领域,如安全生产、工商、质检等工作用心不够,时常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淖。总觉得旅游工作抓得好,便可以‘一俊遮百丑’。”内心经历一番痛苦纠结之后,张铁民陷入了自我反思,“我对工作缺乏全局性的谋划,处理一些敏感问题也畏手畏脚。市委组织部门对我的评判是准确的。”
张铁民正是延安在市管干部中“找短补短”确定的“短板干部”之一。去年以来,陕西省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(试行)》,在干部中推行“找短板、补短板”举措,并借鉴球场规则,让作风不实、能力不足、工作不佳、人岗不适的“短板干部”暂时“下场”,作为“板凳队员”调整积蓄力量。对“短板干部”分类施策弥补其短板,而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,对短板难以补齐的干部则免职调整,在班子中换掉这个“短板”。
基层干部群众认为,延安的这一探索,以“鲶鱼效应”激发出干部队伍活力,改变了少数人“平庸干事、舒适当官”状况,打破了不犯错、不到龄就不能下的惯例,为干部“能上能下”提供了有益启示。
“短板干部”短板有四
去年12月以来,延安市委集中对13个区县和87个市直部门领导班子进行综合研判,从德、能、勤、绩、廉等方面着手,通过实地探访、日常考核、民主测评、个别与集体谈话、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等方式,找出其中的“短板干部”。
此举一出,在延安当地干部队伍中引起不小反响。
“之所以要在领导班子中找出‘短板干部’,就是要解决少数干部中存在的不作为、乱作为、慢作为问题,让干部在横向、纵向对比中,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,从而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活力。”陕西省委常委、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。
研判伊始,延安抽调了组织、纪检、发改委等部门的干部,组成5个工作组深入各区县和市直单位开展研判。延安市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白治兵说,研判时突出问题导向,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、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,既看重干部品行和状态,又着重考察其工作能力与成绩。
“同时,工作组与干部本人、班子成员、乡镇党委书记等中层干部、普通职工群众广泛谈话,全面掌握每一名班子成员的综合表现。在此基础上,组织部门充分讨论研究,形成综合研判意见,找出其中的‘短板干部’。”白治兵说,每研判一个班子,谈话人数至少有60人。
“为人性格开朗,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。但任现职时间较长,工作积极性有所减退,对分管的党建工作缺少主动思考”;
“文字功底好、理论水平高、工作有热情。但由于过去曾在该单位下属部门工作,提拔到现职以来,思想顾虑多,不能放手管人管事”;
“擅长处理复杂棘手问题,推动工作能力强,能独当一面。但处事不够沉稳,工作方法有些简单”……
这是记者在延安市委组织部,看到的对部分“短板干部”研判意见的记录。经过“找短板”,延安确定了40名“短板干部”,其中县区党政领导班子23人,市直部门单位17人。
经过梳理,他们主要呈现四类问题,即
状态不佳,“推一下转一下”;
能力不强,抓工作不在点上;
作风不实,深入实际不够;
方法不当,工作效果不佳。
延安市委组织部部长杨记明说,在研判班子过程中,组织部门坚持不设指标、综合比较,实事求是找短板。既要准确找出“不在状态”“为官不为”者,又慎之又慎、科学分析,避免研判失真,挫伤干部的积极性和自尊心。
“补短板”因人施策
“换短板”推动“能下”
多数“短板干部”都是在被延安市委组织部通知谈话时,才知道自己的境况。震惊,几乎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。
“听到这个结果,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同志,心情确实难以平静。”面对记者,在延安某市直部门任副局长的孙强永(化名)袒露了心声。但听完研判意见,他又不得不承认,组织部门的“把脉”很准。
孙强永说,自己参加工作之初就在这个单位,后来调去了其他部门,前两年调回来任副局长。单位的许多中层干部都是当年和自己一起参加工作的老同事,有的比他年纪还大。“碍于情面,我确实在工作中存在管理干部偏软的情况。”
某市直部门一位副局长在被组织谈话时,对自己被列为“短板干部”不以为然。他解释说,自己到这个单位3年来,从来不得罪人、不批评人,自认为工作中没有明显不足之处。而实际上,工作中不愿“碰钉子”,爱当“老好人”,正是组织部门对他的研判意见。
从震惊到纠结再到接受,直至自我反思,这些干部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。
“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,我深知自身这几年工作存在的问题,也非常感谢干部群众的提醒和批评。通过近期深刻自我剖析和反思,觉得主要原因在于思想上有所松懈。扑下身子、狠抓落实的劲头减弱,吃苦奉献的精神不如从前……今后,我一定会将干部群众的期待化为工作动力,牢记使命,锐意进取,努力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来回报组织的培育和信任,做一个经得起历史和百姓检验的领导干部。”
这是一名“短板干部”向组织部门提交的思想汇报中的内容。杨记明说,这些汇报,他每份都会仔细阅读。通过内容可以看出,这些干部对自身不足的剖析比较准确,反思触及了心灵深处。
找出“短板”、提醒谈话、要求限期整改只是第一步。在此基础上,延安坚持因人施策“补短板”。针对个人不同情况,对其实施教育培训、调整交流、主要领导帮带等帮扶措施。同时,参照延安制定的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38种认定情形,对经过“找短补短”仍不见成效的干部,予以免职。
“补短”重新激发出干部的活力。在今年4月被组织部门谈话提醒后,张铁民先后被安排参加了县域经济发展、金融干部能力提升两个脱产培训班,学习“充电”之后,干劲更足。
这些日子,家在延安市区的他平均3周才回家一次,周末也在加班加点。延安全市各区县工作季度考评在即,“我要争取在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中拿到好成绩。”
40名市管“短板干部”中,延安对其中“人岗不适”的3人调整了岗位,下一步拟再调整交流15名。前不久,2名县级干部因“不在状态”而被免职。
作为曾经延安各区县最年轻的县级领导之一,程青(化名)也曾意气风发,在其所分管的领域内颇多建树。然而,随着任职年限增长,眼看着和自己一批任命的干部陆续提拔,自己任职多年却“原地踏步”,程青逐渐心生失落,工作也慢慢失去热情。虽然没有明显过错,但在此次延安“找短补短”中,他被免去了职务。
面对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,程青神情凝重,坦言这对自己触动很大。经过反思,他逐渐认识到问题,表示自己才四十多岁,无论组织今后将他放在什么岗位上,他都会振作精神,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。
“能下”并非一下了之
采访期间,本刊记者听到有干部群众如此比喻:现在延安的干部队伍像球场一样充满活力,就在于干部能上能下、能下又能上,真正打破了干部任用中不到年龄、不犯错误就不能下来的惯例。
在市管干部中推行“找短补短”之前,延安一些区县已经进行了基层干部“能上能下”的探索。一些被免职的干部,并没有被“一下了之”,他们当中在新岗位上工作确有起色的,也有被重新使用的机会。
在延安一个县的县直部门工作多年后,三年前,高建(化名)被提拔任用到该县一个乡镇担任副镇长,成了镇政府里少有的名牌大学毕业的干部。
尽管“头顶光环”,但长期在机关工作的惯性和略显内向的性格,让高建始终有点“施展不开拳脚”。在县委对该镇党政班子进行研判时,就有干部群众反映他书生气较重,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偏弱,不适宜在乡镇工作。鉴于此,去年8月,高建被调整回县城一机关单位,改任非领导职务。
从手握一定权力的乡镇实职领导,到被调整为相对“冷衙门”的普通干部,高建有失落却没有气馁,知耻后勇、奋起“补短”。在新的岗位上,他充分发挥自己材料功底强、理论水平高的优势,把党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。目前,县委正在酝酿将他重新起用到发挥本人特长的实职领导岗位上。
在延安市宜川县,36名因不胜任现职而被调整的干部,已有7人重新被任命到领导岗位上。宜川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小春说,对“下来”的干部,组织部门并没有“一棍子打死”,而是观察其在新岗位上的状态,工作出色也能“再上”。“这就避免了干部因被调整职务而灰心丧气,‘能下’还‘能上’,让干部队伍充满活力。”
延安一些受访基层干部表示,找短板、补短板、换短板,以“鲶鱼效应”激发出活力,搅活了干部队伍建设的“一池春水”,不仅使“短板干部”压力山大,其他在岗干部也有了强烈的危机感。干部“官念”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,更加聚焦干事创业,也更加珍惜本职岗位。
徐新荣说,下一步,延安将认真贯彻落实近期陕西省委出台的鼓励激励、容错纠错、能上能下三项机制,进一步细化完善实施办法,使能上能下真正成为常态,切实解决少数干部平平庸庸干事、舒舒服服当官的问题。LW
刊于《瞭望》2016年第39期
原题《延安查找“短板干部”》
☞ 关注瞭望,回复“公务员”获系列报道
转发请注明【来自瞭望微信】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订阅我们
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